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人民法院报》署名文章 王钰:培育司法良知 擦亮法官人格底色
  发布时间:2023-05-30 08:30:52 打印 字号: | |


▲《人民法院报》(2023年05月28日 02版)

培育司法良知,促进法院文化建设,应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根基,引领广大干警依法能动履职,坚持司法职能和社会职能并重、服务大局和为民司法并重、依法办案和以德办案并重,将司法良知贯穿和体现于法院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培根铸魂、凝心聚力、全面实现司法公平公正的内生动力,其中司法良知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追求,是人民法院文化建设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人民法院应将培育司法良知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必修课。培育司法良知,促进法院文化建设,应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根基,以“知敬畏,存善念,守良知,护公正”为建设理念,引领广大干警依法能动履职,坚持司法职能和社会职能并重、服务大局和为民司法并重、依法办案和以德办案并重,将司法良知贯穿和体现于党组决策、司法办案、管人用人、廉政建设等法院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为推动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充分培育司法良知,铸就对党忠诚的赤诚丹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把良心看作是一个包括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种种道德意识成分的整体。孔子之‘仁’,孟子之‘诚’,颜渊之‘乐’,曾参之‘孝’等等,无不具有‘良心’的含意。”他同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大德是个体对于党、国家、民族的情感,是“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是“栉风沐雨自担当”的使命责任。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政治机关,旗帜鲜明讲政治永远是第一要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落到实处,把讲政治落实到法院各个岗位各项工作中。法官干警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衷心报国的赤子之心,努力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实践中做到光明磊落,在行动中达到良善美好,以良知引领德行,以德行践履良知。要紧跟党的步伐,持续传播好党的声音,努力涵养广大法院干警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修养,确保审判工作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牢牢扎深司法良知的信念之根。

不断提升培育司法良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凝聚为大局服务的强大力量。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强调:“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促进厚植党执政的政治根基,这是人民法院的职责使命。”人民法院要坚持服务大局、维护稳定、惩恶扬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力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依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贡献司法力量。要坚持以培育司法良知助力提升能动履职能力,以局部服从整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司法裁判的价值导向要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出发,在案件办理中要考量看审判效果是否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固本强基,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和人民安居乐业。法院领导班子要带头树立良知意识,与人为善、公正处事、以德服人,发扬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将司法良知融入议事和决策的理念中,按规矩办案、按制度办事,确保决策结果在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展现出公正、理性的领导水平,进而引导法院干警树立善意司法理念,养成规范司法行为的自觉意识,充分体现司法良知的时代特色。

努力实现司法良知的实践性和价值性,擦亮为民司法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法官是最需要讲良知、讲良心的职业,法官如果蒙蔽了良知,何谈公平公正?当道德取向与裁判规则发生冲突时,司法应当发挥对正确社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以实现“情理法”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官在当事人眼里是什么样,法律在他们心中就是什么样。法官的人格和良知是法律正义的重要保障,司法判决也是法官“人格”的答卷。法律本身没有温度,但当它被应用到具体案件时,法律就有了温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案件办理,带给所有司法执法者应是始终保有良知,心怀着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爱护,以公正司法为目标,以国法天理人情为基本,手持天平,书写正义,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因此,司法办案既要循法理、释法义、持法据,更要守良知、护良俗、融情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统筹法理情、把握时度效,这既是对法律刚性权威的维护,又是对司法文明善意的释放。从小事做起培养良知,引导干警以更加严明的法律素养和爱民的工作作风,竭尽所能在每一个庭审、每一份裁判、每一次调解中春风化雨,让群众打有尊严的官司,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和法治的正义力量。法院人如果丢掉了底线,不仅是民众的悲哀,更是法治的悲哀。要以培育司法良知引导法院干警筑牢政治底线、秉持法律信仰、坚持程序公正、保证司法廉洁,从道德层面上对法官自由裁量进行有效规制,尽最大努力让司法裁判接近大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努力恪守司法良知的公正底线。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人民法院报